图为9月25日,德拉莫雷纳出席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。
本报记者 丁雪线日,沙法什(左)在华沙举办新书推介会,介绍金砖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合作前景。图为沙法什为读者签名。
正是在那一年,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,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。设立经济特区,吸引外商投资,这在当时都是很大胆的举措。通过不断深化改革,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,一步一个脚印,不断创造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奇迹。这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。通过几十年的奋斗,中国不仅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,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了动力。
1982年9月,我结束任期回到西班牙,依然关注中国的发展。多年后,我的孩子也成为外交官并被派驻中国工作。2004年,我去看望孩子。这是我时隔20多年再次前往中国。中国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。给我最直观的印象是,中国基础设施发展迅速。记得20多年前在华工作时,我曾经和家人开车去长城看日出。因为路况不佳,我们凌晨3点出发,早上6点多才到。这次我们又去了趟长城,全程都是高速公路,很快就到了目的地。
中国在过去7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源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执行力,源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努力。中国政府善于制定长远目标和科学规划,并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政策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。如今,中国经济正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,中国人民慢慢的变自信,对国家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。大家一如既往的勤劳和奋进,对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充满了信心和干劲。
随着综合国力一直上升,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,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全球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平台,更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活力。我很高兴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。我看好中国的发展前途。中国未来将更加富强,人民生活更加幸福,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福祉。
2005年,在时隔近30年后,我再次到访中国,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北京王府井街头商铺林立、人头攒动,各式快餐厅随处可见;人们出行曾经以自行车为主,现在有私家车、公交、地铁等多种便捷的交通方式。上世纪70年代,虽然中国经济面临困难,但在我的印象中,每个人都怀抱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,对人热情而礼貌。现在,中国人民的表情里增添了更多骄傲和自豪,国家巨大的发展变化让人们脸上洋溢着更多自信。在上海外滩,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景象令我们无比震撼。我的姐姐很是感慨:“如果父亲能看到今天的中国,他一定十分欣慰。”
我家有面“光荣墙”。去年,我们决定把家中最明亮的会客厅装修成陈列室,把全家珍藏的和中国有关的记忆展示出来。陈列室的柜子里,摆满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,墙上挂着各种刺绣和山水画,精心装裱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述说着我们家和中国的故事。特别是父亲在华工作期间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合照,一直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一面墙上。父亲在世时,称其为“光荣墙”。
70年代末,我开始前往中国访问。彼时中国起步改革开放,整个国家还不富裕,但人们渴望开放和发展的热情高涨。之后,我在波兰驻法国大使馆工作多年,接待了不少到访欧洲的中国代表团,合作也逐渐增多。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上海的企业代表团,他们计划成立一家冷却器制造厂。这是一家跨国合作的企业,中国提供厂房并招募工人,德国和法国合作伙伴提供资金和设备,波兰方面则提供铜矿等原材料。能够准确的看出,那时的中国开始逐渐融入世界市场,直至今天变成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
中国的发展进步令人惊喜。我印象最深的是城市天际线年代初我去上海的时候,浦东还是一片荒地。十几年后,我担任波兰驻上海总领事,浦东已拥有了世界顶级的建筑群,上海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。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。慢慢的变多的中国企业变成全球领先的创新者,在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一直上升。过去的中外合作主要是单向输入,如今双向交流日益加深,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和深入。
从成立之初的基础薄弱到现在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新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全世界学习。2007年我退休之后,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国发展经验。近年来,我和同事一起完成了《习谈治国理政》等书籍的波兰语版本翻译。接下来,我们还需要翻译习外交思想和论述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相关文献,相信这将有利于波兰各界更多了解今天的中国。
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也是波兰和中国建交70周年。波中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。波兰是连接中国和欧盟的桥梁。在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,波兰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。我非常认同“民心相通”这个理念。很多中国朋友对肖邦等波兰文化名人和历史颇感兴趣,波中两国的年轻人交流日益增加。波兰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和认识中国,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和大趋势。
小时候,我在学校和小伙伴一起追逐打闹、滑冰、爬树、抖空竹;在家伴着父母的钢琴声看书写作业。那段日子让我至今难以忘怀。12岁时,我随父母离开哈尔滨回到以色列。离别那刻,我们对中国依依不舍。刚回来的几年里,我想念中国的一切,想念哈尔滨那个温馨的家,想念与我结下深厚友谊的中国朋友,想念丰富可口的中国美食。现在我已经81岁,可一想起中国,马迭尔冰棍、马迭尔面包、哈尔滨红肠的味道依然回味无穷。后来,我出了几本画册,纪念在中国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。